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註冊
Advertisement
D26 4961

香港首款雙層巴士丹拿CVG5型,採用前置引擎半駕駛艙設計

N-Alex-2

丹尼士喝采下層車頭的引擎,佔據通道與駕駛室之間大量空間

前置引擎巴士Front-engined bus)是早期巴士底盤主要設計,引擎縱置於底盤車頭中間位置,連接變速器傳動軸驅動中軸或尾軸。

背景[]

早期由於汽車工業設計技術限制,重型汽車底盤的引擎通常設於底盤前方,連接後方驅動軸提供動力。此設計多應用於商用車上,機械結構簡單,方便維修。而當時巴士的底盤設計與貨車相近,所以部份地區曾出現由貨車底盤改裝而成的巴士,亦有退役巴士改裝成貨車或拖車等。

巴士結構[]

早期前置引擎巴士都是以半駕駛艙形式出現,前置的引擎正好放在前車軸之上,跟客艙完全分隔開來,車頭一邊是引擎室,另一邊是駕駛艙門。後來部份車款使用全駕駛艙形式,而上車門仍然位於前車軸後方。後期演變為如艾莎富豪B55型般,將上車門設於前軸前方,此底盤及「亞歷山大」車身設計亦成為後來利蘭勝利二型丹尼士喝采的參考。

歷史[]

由戰前起巴士均採用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底盤架構,直至1970年代後置引擎巴士開始成為巴士主流車款。1940年代至70年代主要車款有:

1970年代初期後置引擎底盤巴士設計仍然未成熟,而本港氣候及路面環境對散熱、上坡能力及載重能力要求較高,因而未能完全滿足當時要求,未能成為主流車種。而面對原有前置引擎巴士型號逐步停產及老化,促成當時中巴九巴除尋找新替代品外,亦向英國購買二手巴士暫時解決問題,衍生出利蘭勝利二型丹尼士喝采兩款專為本港環境設計的車款。

部份九巴丹拿CVG6服役至1990年代初,而中巴佳牌阿拉伯五型更服役至1996年。而丹尼士喝采利蘭勝利二型則全部於2000年退出載客行列。

優點[]

Coaster RearforWheelchair

豐田Coaster的車尾可裝設升降台

LeeKinLK2134

李健駕駛學校的短身的前置引擎巴士,主要用作訓練學習駕駛巴士的人士

前置引擎巴士結構簡單可靠。由於早期後置引擎巴士(例如丹拿/利蘭珍寶)的設計不適合用於長命斜,經常超載也導致傳動軸與車架負荷過度,引擎散熱效能亦不足,因此其可靠性未及傳統前置引擎車款。所以即使香港的巴士公司於七十年代初已引入大量珍寶,而英國的巴士生產商亦改為全力生產後置引擎巴士,前置引擎巴士於香港仍有相當高的需求,亦是香港巴士公司解決當時車荒的優先考慮。

另一個優點是成本低廉,因此大部分復康機構,如香港耀能協會,或是一些殘障兒童學校,都是採用這些前置引擎巴士作接載用途。這些巴士通常在車尾裝設輪椅升降台,以便殘疾人士上落。另外,大部分的駕駛學校都是採用短身的前置引擎巴士,供學習駕駛巴士的人士使用。至於前置引擎客車,除在底盤兩邊中間位置造出行李艙外,亦能在車尾造出大型行李艙。(跨境客車還可設置下車門及洗手間。)

缺點[]

傳動軸與波箱通常置於底盤中間,使車身地台及重心較後置引擎設計為高,車廂內高度亦相對不足(前軸驅動低地台小巴可解決此問題)。而上車門若設於前輪前面,則會因為引擎室佔用了車廂空間而令登車通道非常狹窄。而引擎室就在車廂前方、駕駛室旁邊,除了令車廂較為嘈吵,亦會使駕駛室的溫度急升(尤以夏天為甚)[1][2]。另外,由於巴士的前軸為單輪胎的轉向軸(共有兩條輪胎),荷載能力較低;而後軸則通常有一條為雙輪胎設計(合共四至六條輪胎),負重能力較高。若引擎設於前軸位置,加上巴士如有企位,乘客通常擠在車頭位置,前軸負荷或會超標,令其容易受損。

早期的半駕駛艙巴士未轉換成一人控制模式時,需要另設售票員於車廂內售票(早期更需要三名售票員負責車廂運作)。當改成一人控制模式後,司機需經常於停站時回頭觀察乘客上車時有否繳付車資,增加車長疲勞。另外,由於駕駛艙跟車廂分開,若客艙有任何事故,司機需跨過引擎才能前往視察,不能像中置後置引擎巴士只須打開圍板便可接觸乘客。半駕駛艙車款(例如丹拿CVG系列)的駕駛室更與客艙完全分開,司機必須先下車繞過車頭才能在上車門進入客艙。

香港曾引入的前置引擎巴士車種[]

英國/美國製造,現已停產。主要用於專營巴士之車型:

雙層巴士:

單層巴士:

英國/美國製造,現已停產。主要用於非專營巴士,及新大嶼山巴士

德國製造,主要用於專綫小巴、非專營巴士及政府車輛:

日本製造,現已停產。主要用於非專營巴士新大嶼山巴士

日本製造,現時仍然生產:

中國製造: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