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南區South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港島南部,在立法會選區屬於香港島範圍內。

歷史

南區過去分別屬於西區東區。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1981年因應代議政制發展,政府依據人口分布重新分區,以便每區人口相若。於是把原來西區摩星嶺道以南及原來東區的赤柱及石澳合併,組成南區,而剩餘的西區則與中區合併為中西區。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灣山之間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調整,由原屬中區及西區,分別劃給南區及中西區。

南區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現存的古蹟有黃竹坑石刻。到了明朝時期,南區一帶開始有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香港仔雞籠灣生活的漁民。而當時香港仔石排灣曾以轉口香木製品而著名。當時由郭棐編撰的《粵大記》中,更載有多個位於現時南區的地名。

香港開埠初年起,南區一帶亦擔當著工業區的角色。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1]。1950年代起香港工業急促發展,黃竹坑一帶便發展成工業區。

南區一帶於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漁民的主要據居地。根據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屬於現時南區範圍的漁民數目達28,000人,佔當時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1]。直至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先後興建漁光邨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定居及開設店鋪[1]

街道結構

南區位於港島的南邊,對外主要道路包括薄扶林道域多利道香港仔隧道南風道大潭道,當中尤以香港仔隧道最多車輛使用,專營巴士亦多以香港仔隧道來往南區及對外。但由於紅磡海底隧道經常擠塞,導致香港仔隧道(尤其是北行)經常被車龍阻塞,繁忙時間香港仔隧道多數會出現長長的車龍,有時更需花超過15分鐘由黃竹坑進入隧道內。

另外,薄扶林道石排灣道香港仔大道黃竹坑道香島道淺水灣道赤柱峽道大潭道曾是早期「群帶路」的一部份,後改稱香島道,再於1960年代分拆。其餘有較多巴士路線途經的路段包括華富道香港仔海傍道南朗山道等。

鴨脷洲則需倚賴唯一對外天橋--鴨脷洲大橋來往,最初只設一條橋,當該橋因意外等需封閉時,鴨脷洲對外交通便完全斷絕,最終港府使用複製橋方式在旁興建另一大橋,讓車輛有需要時可臨時改行複製橋。

巴士及小巴總站

薄扶林、鋼綫灣、瀑布灣及奇力灣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華富邨

田灣及香港仔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田灣

鴨脷洲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利東

黃竹坑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黃竹坑

淺水灣、舂坎角、赤柱及石澳

巴士路線

註釋、參考資料

  1. 1.0 1.1 1.2 亞洲電視:《香港風華》,青桐社 ISBN 962-451954-4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