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註冊
Advertisement

尖沙咀Tsim Sha Tsui),原稱「尖沙嘴」、俗稱「尖咀」,是九龍半島最南端的地區,屬於油尖旺區一部份,也是香港著名旅遊景點及購物中心。

歷史[]

尖沙嘴位處珠江三角洲東岸陸地盡頭,自古以來是華南海路要衝,明代以前已經有村民聚居,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印製的《粵大記》已清楚記載了「尖沙嘴」這個地名。九龍半島未填海前,舊水警總部(即今1881 Heritage)外圍有沙灘,形狀像尖嘴一樣伸向海面,故稱為「尖沙嘴」。[1]

清初的遷海令,逼使漁民和內陸居民遷離家園,整個九龍半島一度荒廢;禁令取消後,九龍半島旋即重新發展起來,尖沙咀更逐漸成為重要的轉運港口,不少外國船舶也在現今海港城對開海面停留,故又被稱為「香埗頭」。1839年,英國水手於尖沙嘴打死村民林維喜一案,更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中英雙方發生兩次鴉片戰爭,滿清政府兩次皆敗北,分別簽訂1842年《南京條約》及1860年《北京條約》,尖沙嘴也於1860年《北京條約》中被割讓出來。

現時清真寺旁邊的九龍公園,早於1830年代已是個面對海港的軍事戰略重地,直至英軍於1861年佔領九龍半島,正式將該處命名為「威菲路軍營」,高峰時期共有80多幢兵房,駐紮了大量英兵,包括不少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及印度籍士兵。1896年,為方便他們禱告禮拜,遂於軍營一處興建九龍清真寺,據說當時位置鄰近尖沙咀警署,建築面積較小。

港英政府統治九龍半島後,在區內廣設軍營,並劃定為洋人住宅區,嚴禁華人居住。整個地域被規劃為花園城洋房區,發展成有如歐洲般的清幽恬靜環境。華人禁住令一直持續至二十世紀初,隨着香港人口急增和商業進一步發展,尖沙咀地貌開始產生了變化。

直至一、二十年代火車總站啟用,以及半島酒店1928年12月11日開幕,尖沙咀搖身一變成為了重要遊客區與交通樞紐。多年來,區內發展與九廣鐵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天星小輪在1888年開始運作,碼頭外為九廣鐵路(英段)尖沙咀總站,遺址在現今香港文化中心一帶,後來建成的鐘樓更成為香港重要地標之一。1920年代,香港巴士服務開始形成,尖沙咀碼頭外的巴士總站更是九龍半島早期巴士總站,歷年來有不少照片均以尖沙咀碼頭為背景。

二戰後1950年代,來往各區的交通網絡漸趨發達,促使尖沙咀朝著商業方向發展,各級酒店和商店也相繼湧現。1954年,霍英東以113萬元從何東家族手上購買區內一幅地皮,三年後建成香檳大廈,分層單位價錢為3萬多至5萬多元不等,迅即售罄,成為一時佳話。當時尖沙嘴以三層高豪宅為主,香檳大廈成為區內第一幢高樓大廈[2]。海運大廈於1966年開幕,從此奠定了重點遊客區地位,並為七、八十年代高速發展打下了穩固基礎。

1970年代,政府將原有九龍車站遷往紅磡現址,並擴建尖沙咀東部海岸,將該部份打造成全新「尖沙咀東」商業區,使之與舊有彌敦道兩旁傳統商業區有所區別。隨後。原有尖沙咀鐵路軌道拆卸,陸續改建為新世界中心、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中心等。另一方面,地鐵修正早期系統沿彌敦道興建,並於1979年通車,尖沙咀站是當時九龍最南端的車站。

時至今日,尖沙咀已發展成香港主要商業區、旅遊景點及購物中心,彌敦道及廣東道一帶名店林立,多間著名酒店也設於尖沙咀,包括半島酒店、馬哥孛羅香港酒店等,也是九龍半島主要交通樞紐之一。

街道結構[]

尖沙咀是九龍半島主要交通樞紐之一,其骨幹道路有彌敦道梳士巴利道廣東道,而尖沙咀碼頭總站是區內主要巴士總站之一,往返尖沙咀東紅磡也多途經前述道路,每段時間都相當繁忙。[3]

由於彌敦道與佐敦道路面設計問題,佐敦道東行方向不可右轉往彌敦道,彌敦道北行方向也不可左轉往佐敦道,因此西九龍公路進入尖沙咀的車輛多途經廣東道及梳士巴利道,而往新界方向則途經彌敦道北行、眾坊街上海街前往佐敦道。

柯士甸道非專營巴士專綫小巴的熱門通道之一,也是尖沙咀主要道路之一。然而,車輛不能從彌敦道轉入柯士甸道,彌敦道以東的一段柯士甸道平日沒有專營巴士行駛;每逢香港體育館大型活動結束後,九巴多條散場特別路線便取道柯士甸道及柯士甸道西,快速前往新界目的地。

中港城以南的一段廣東道是單向行車,由梳士巴利道北行前往廣東道的車輛必須途經九龍公園徑

公共小型巴士政策影響,雖然尖沙咀於1973年發展已十分成熟,公共小巴不准駛進佐敦道以南範圍,成為唯一禁止紅色小巴經營的舊區。直至1979年4月23日,九龍首批專綫小巴路線投入服務,尖沙咀小巴服務終於誕生,其總站集中在漢口道亞士厘道海防道一帶。[4]

每逢節日,維多利亞港兩岸大型活動舉行期間,尖沙咀區內多條道路都會臨時封閉,包括彌敦道尖沙咀段、梳士巴利道、廣東道和九龍公園徑,所有以尖沙咀為總站的巴士路線須臨時縮短至佐敦尖沙咀東加連威老道,途經尖沙咀的巴士路線也須臨時改經佐敦道或柯士甸道。

巴士及小巴總站[]

專營巴士總站[]

尖沙咀專營巴士總站資料
條目名稱 位置 類型 備註
尖沙咀碼頭總站 尖沙咀天星碼頭外 巴士總站 又稱「尖沙咀(天星碼頭)總站」
中港碼頭總站 中港城地庫 巴士總站
跨境巴士總站
又稱「中港城總站」
尖沙咀(漢口道)總站 漢口道半島酒店對面 繁忙時間班次終點站 過海隧巴H1H2線總站
九巴8P線特別班次終點站
尖沙咀(廣東道) 廣東道太子酒店對面 繁忙時間班次終點站 九巴271P線終點站
尖沙咀(中間道) 彌敦道喜來登酒店外 繁忙時間班次終點站
尖沙咀總站(豪華巴士) 北京道近九龍公園徑 已消失巴士總站 遺址在今朗廷酒店
尖沙咀(中間道)總站 中間道近九龍公園徑 已消失巴士總站 遺址在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尖沙咀會所旁

九巴水晶站柱[]

九巴於2009年12月14日開始於尖沙咀多個巴士站試驗安裝夜光水晶站柱[5]。2011年底,九巴在尖沙咀全線路邊巴士站安裝夜晶水晶站柱。

非專營巴士總站[]

尖沙咀非專營巴士總站資料
條目名稱 位置 類型 備註
柯士甸道跨界巴士總站 童軍徑龍堡國際地下 跨境巴士總站 油尖24小時跨境快線總站
九龍公園徑總站 九龍公園徑南行 居民巴士總站
中間道總站 中間道停車場外 酒店專車總站
尖沙咀(漢口道)總站 半島酒店西面 酒店專車總站

小巴總站[]

尖沙咀小巴總站資料
條目名稱 位置 類型 備註
尖沙咀(漢口道)總站 漢口道近中間道南行 專綫小巴總站
尖沙咀(北京道)總站 北京道近漢口道西行 專綫小巴總站
尖沙咀(亞士厘道)總站 亞士厘道近中間道南行 專綫小巴總站
尖沙咀(海防道)總站 海防道近彌敦道出口 專綫小巴總站 通宵小巴使用

分界問題[]

一般情況下,市民習慣以柯士甸道作為尖沙咀及佐敦的分界線,不過,九巴將彌敦道德成街、巴士站歸入「尖沙咀/天星碼頭」分項。在巴士運作上,尖沙咀與尖沙咀東的分歧相對較少,但尖沙咀東(麼地道)公共運輸交匯處被歸入尖沙咀,尖東站則納入尖沙咀東。

在2011年區議會選區分界中,「尖沙咀西」、「佐敦東」及「尖沙咀東」分別以廣東道九龍公園徑梳士巴利道及彌敦道劃分。[6]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正字正音:「尖沙嘴」作「尖沙咀」 原來大不同,文匯報,2012年11月6日
  2. 尖沙咀首幢高樓,蘋果日報,2011年6月25日
  3. 漆咸道南被列入尖沙咀東的一部份。
  4. 尖東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屬於尖沙咀東範圍。
  5.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亮麗而環保 九巴夜光水晶巴士站柱〉[新聞稿],2009年12月14日。
  6. 2011年區議會選區分界圖:油尖旺區
Disambig
為方便引用及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尖沙嘴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