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註冊
Advertisement

屯門區Tuen Mu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西北,在立法會選區屬於新界西範圍內。

歷史

屯門歷史文物豐富,公元前4000年已經有居民在屯門沿海地帶生活。東晉末年杯渡禪師曾駐錫屯門青山。早在唐代,屯門已佔有中國南方交通貿易和海防一個重要位置,曾有駐兵「屯」田防衛,作為軍事基地,西倚青山山脈,東靠大欖山麓,其間水道穿過,從地勢來看,兩座山脈相峙如「門」,由此得名「屯門」,意即「屯兵之門」。明朝年間在青山山腳的屯門灣西岸興建天后廟,廟宇所在之地為對外交通要衝,有墟市在此形成,供漁民和商販交易,其後到來定居的人增多。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不久,開始興建交通幹路連接大埔元朗和屯門等重要鄉鎮,令屯門的新墟市繁盛起來,逐漸取代舊墟。新墟於1900年形成,位於屯門灣北端,與舊墟相隔不遠。1919年全線通車的青山公路經過新墟,交通方便,吸引各方村民到來買賣。

英國管治新界初期,當時稱為青山的屯門歸屬北約理民府管理。戰後的1947年,元朗獨立成行政區,管轄元朗和青山兩地。1964年青山被選為其中一個要發展的衛星城市,翌年脫離元朗自成一個行政區。1966年青山灣第一期填海工程展開,造地89公頃;1968年在新填地上興建首個公共屋邨,1971年落成時名為青山邨,後來易名新發邨

港督麥理浩1973年公布「十年建屋計劃」,進一步將衛星城市發展為新市鎮;新界民政署署長黎敦義於1月19日刊憲宣布,以「屯門」取代「青山」作為新市鎮的名稱[1]大興邨友愛邨安定邨等多個公共屋邨,在隨後數年相繼落成,屯門公路第一期於1978年通車,令屯門居民往返市區更為方便。

屯門新市鎮發展一日千萬里,九廣鐵路於1984年7月宣佈興建輕便鐵路連接元朗,以應付居民的交通需求。輕鐵於1988年通車,其後不斷擴展,屯門東北支綫於1992年2月通車。踏入21世紀,九廣西鐵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以及深圳灣口岸於2007年7月1日啟用,再加上2011年西北航運開辦往返澳門的渡輪服務,令屯門區對外交通網絡更加完善。

地方

屯門區大致分為新市鎮及郊區,新市鎮的範圍北至虎地(兆康苑及富泰邨),西南至蝴蝶灣,東南至青山灣(三聖邨),東西兩面被群山包圍,南面為青山灣避風塘,北面則為廣闊平原。

新市鎮

在屯門區內,居民一般會直接以大型屋邨的名稱來稱呼該處及附近一帶地方,包括:

郊區

  • 藍地:虎地以北、洪水橋以南的廣闆平原
  • 白角:蝴蝶灣附近,現址為蝴蝶灣公園及白角污水泵房,鄰近悅湖山莊的白角變電站,亦以白角為名
  • 望后石:白角以西,小冷水以東,珠江貨倉一帶
  • 小冷水:望后石以西,踏石角以東,環保園一帶
  • 踏石角:小冷水以西,龍鼓灘以南,青山發電廠一帶
  • 龍鼓灘:踏石角以北,爛角咀以南,沙埔崗一帶
  • 爛角咀:龍鼓灘以北,稔灣以西,龍鼓灘發電廠一帶
  • 稔灣:爛角咀以東、白泥以西,現為新界西堆填區
  • 青山灣:位於三聖邨東南,掃管笏以西,咖啡灣一帶
  • 掃管笏:青山灣以東,小欖以西,香港黃金海岸一帶
  • 小欖:掃管笏以東,大欖以西,小秀至大欖涌
  • 大欖:小欖以東,大欖涌以南,屯門公路轉車站以西的地方,直到荃灣區嘉龍村為止

街道結構

屯門新市鎮大部份街道於1980年代通車,大多雙向行車;部份工業區的街道,或毗鄰私人屋苑或公營房屋的街道只單向行車(如友愛路、青海圍、井財街等)。

一些街道在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作為改善工作而興建,如震寰路北段(九巴58M線青田路至寶田邨一段)、藍地交匯處、龍富路等。

屯門新市鎮屬於輕鐵範圍,在路面上輕鐵獲得優先權,故其他車輛常要讓路予輕鐵,但近年輕鐵列車有時亦需要停車等候,普通車輛輪候情況已有所改善。

青山灣大欖涌沿岸及藍地鍾屋村一帶以鄉村和低密度住宅為主,1990年代開始陸續建成多個私人屋苑及獨立洋房,以青山公路為主要幹道。至於望后石龍鼓灘一帶以發電廠、物流業及其他厭惡性行業為主,而龍鼓灘仍有居民住在鄉村內,以龍門路龍鼓灘路為主要通道。

巴士及小巴總站

新市鎮總站

郊區總站

已荒廢巴士總站

巴士路線

圖集

註釋、參考資料

  1. G.N. 138:〈Tuen Mun Mew Town〉,《香港政府憲報》第一一五卷第三期,1973年1月19日。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