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註冊
Advertisement

東區Ea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港島東北,在立法會選區屬於香港島東範圍內。

歷史[]

東區的範圍涵蓋炮台山北角寶馬山鰂魚涌筲箕灣柴灣小西灣,總面積約18.9平方公里,位於香港島東北部。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東區人口約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區份,僅次於沙田區。東區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僅次中西區灣仔區,排名全港第三位。1969年因應民政主任計劃而劃分的東區,還包括現今南區之東部(赤柱和石澳),直至1981年南區成立為止。

香港開埠前後,漁民皆集中在柴灣一帶,後來有人發現筲箕灣為天然避風良港,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避風塘,起居皆在船上。同一時間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於阿公岩進行採石的工作,並開始在岸邊今東大街一帶興建簡陋房屋。其後海盜問題日益嚴重,港督麥當奴(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 1866-1872在任)決定整頓該區的規劃,拆毀凌亂蓋搭的房屋,並設立派出所方便警察打擊海盜。到1900年該區的衛生和治安明顯改善,開始吸引到大批人士定居。筲箕灣這個漁村亦開始略見規模,只僅次於香港仔

1883年,太古公司於當時荒蕪一片的鰂魚涌附近發展當時香港最龐大的工業區,設立了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並在船塢側的西灣河太安街及鰂魚涌華蘭路一帶興建宿舍(分別稱為太古東閘太古西閘),全以太字為名。

踏入二十世紀,筲箕灣人口不斷增加,但交通仍然非常不便。1904年,香港電車有限公司成立,將筲箕灣與中環連繫起來。然而北角至筲箕灣一段多是單程軌道,只有少量電車往來,令班次非常疏落,這種差劣服務當然追不上需求。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未知何日到中環」,來形容筲箕灣以至東區交通,直到中巴2號線延長至筲箕灣才有所改善。

北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口不多,戰後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華道馬寶道等地。那時北角範圍西起屈臣道蜆殼街英皇道交界,東至英皇道渣華道交界,當中包括炮台山七姊妹。至於電照街以東、渣華道英皇道交界以西的地區,古時稱為七姊妹,曾設有泳棚,現時只有老一輩居民才會使用此稱呼。

港鐵天后站維多利亞公園一帶過往一直分屬東區,政府於2013年10月22日向立法會提交《2013年區議會條例(修訂附表1及3)令》,建議於第五屆區議會屆期起調整東區與灣仔區的分界,將天后(C16)及維園(C18)兩選區由前者改撥後者。[1]有關修訂已於2014年1月22日於立法會獲得通過,並於2016年1月1日起生效。[2]

地方[]

東區傳統上可以分為四大部分(不包括2016年已改撥灣仔區的部分),由西至東分別為北角、鰂魚涌、西灣河及筲箕灣、柴灣及小西灣。

北角[]

廣義上北角的範圍由油街開始,大約去到渣華道東面盡頭為止,包括寶馬山,而西面部分俗稱炮台山健康村模範邨一帶則本稱七姊妹

鰂魚涌[]

鰂魚涌主要物業為太古城,以及在康山山體上興建的康怡花園北角官立小學亦位於鰂魚涌。鰂魚涌是港島商業區的東面盡頭。

西灣河及筲箕灣[]

西灣河及筲箕灣以住宅為主,包括山上的耀東邨興東邨東熹苑(一般統稱作耀東),前西灣河碼頭的嘉亨灣,以及愛秩序灣填海得來的愛東邨愛蝶灣等。另外,位於阿公岩明華大廈香港海防博物館亦是筲箕灣的一部分。筲箕灣是電車的東面盡頭。

柴灣及小西灣[]

柴灣則是較後期才開始發展,亦是以住宅為主,亦有工業區。以往柴灣發展的東面盡頭位於富康街,以東則屬小西灣,於九十年代才發展為純住宅區。

街道結構[]

Island Eastern Corridor TAK

東區走廊近太古

North Point

由於東區地勢狹長,只有一條由英皇道筲箕灣道柴灣道組成的橫向大道貫通東區,不容易迷路。但同時這條大道亦是數十年來東區的唯一對外通道,經常嚴重擠塞,直到八十年代東區走廊地鐵(現港鐵港島綫先後通車才有所改善。

巴士及小巴總站[]

北角寶馬山[]

鰂魚涌及太古[]

西灣河及愛秩序灣[]

筲箕灣及阿公岩[]

柴灣及小西灣[]

巴士路線[]

註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