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火炭Fo Tan)是新界沙田區一地,位於沙田新市鎮之西北部,沙田市中心以北,是本港主要輕工業區之一。

除建於火炭谷的火炭工業區外,廣義上火炭範圍亦涵蓋港鐵何東樓車廠上蓋之「何東樓」(Ho Tung Lau)、工業區以北半山之「禾寮坑」(Wo Liu Hang[1]低密度住宅區(俗稱「火炭北半山」),以及工業區西南面沿穗禾路而建的低密度住宅區,俗稱「火炭南半山」。

歷史[]

「火炭」一名之來由眾說紛紜。據長年研究本港地名源流的饒玖才所述,此地名的起源有至少三種說法:

  • 新界耆宿邱東認為,昔日村民在村後山坡砍伐樹木,並以之製作木炭,村落遂以其主要經濟作物為名。
  • 掌故家梁濤(筆名魯金)主張「火炭」與一蓼科植物「火炭母」有關。此種植物長於村莊附近之濕潤土地,可入藥。
  • 當地有村民指「火炭」源於客家話中「河灘」或「可灘」(指「好灘」)的讀音,以地理環境為名。因方言讀音差別,「河灘」轉訛為「火灘」,再演變出「火炭」一名。

饒氏認為第一種說法最可信;坊間則一般奉第三種說法為圭臬,惟饒氏以為此種說法未能解釋「火」字的來源,或屬倒果為因的說法。[2]

火炭本屬沙田海西岸一谷地之客籍村落,村民俱屬來自廣東博羅的鄭姓人氏,約在大清雍正年間(1730年左右)南遷至火炭。[2]火炭村後方山頭亦曾有多條村落,計有拔子窩、禾寮坑、落路下黃竹洋、河瀝背、石寮洞(石榴洞)、凹背灣(㘭背灣)、長瀝尾、馬料、九肚赤坭坪馬料水、山尾和龜地。至咸豐年間,上述各村已組成火灘約(火炭約),[3]其成員數量與幅員之大,在瀝源九約中僅有沙田海對岸的小瀝源約足以匹敵。

多條村落位處火炭約深山,車路未能通達,村民有感交通不便,遂在二十世紀先後棄村他遷,如凹背灣鄉早在二十世紀初已有村民遷往車公廟一帶建立新田村,久而久之整個凹背灣鄉終告廢棄。[4]時至今日火炭一帶僅餘火炭村、拔子窩新村、桂地新村(即原龜地村)、蚊坑、禾寮坑、落路下等與新市鎮發展區相鄰的有人村落。

港府在六十年代籌劃沙田新市鎮藍圖時,將火炭谷劃為工業區,區內街道以火炭約各村命名(如桂地街黃竹洋街㘭背灣街山尾街等),起豹死留皮之效。七十年代末政府先將松頭下村(火炭村對面,約為現今禾香街、禾盛街一帶)遷拆,批予發展商興建倉庫、工業大廈等,後工業區的範圍逐漸向火炭谷內部擴展,麵房(近今麵房里)、拔子窩等村皆告湮沒。政府又將火炭谷兩旁的半山劃為低密度住宅區,又在南面較低處興建全港首個居者有其屋屋苑穗禾苑

伴隨九廣鐵路(今港鐵東鐵綫)現代化,九廣鐵路局決定在禾寮坑附近增設火炭車站,於1985年啟用。此前鐵路局早在六十年代末已在附近設置維修車廠,即今港鐵何東樓車廠,該帶亦被稱作「何東樓」,源於何東爵士的過繼子何世榮曾於該處建有別墅,後來因興建車廠而拆卸。九鐵在鐵路電氣化的同時將何東樓維修中心改建,將車廠上蓋闢作住宅用地,銀禧花園駿景園和御龍山先後在車廠上方建成。

街道結構[]

火炭工業區以火炭路為主要聯外途徑。該路大致沿火炭渠而建,連接大埔公路-沙田段源禾路以至城門河對岸的大涌橋路,從而貫通通往獅子山隧道沙田路。工業區內絕大部份街道以火炭約內鄉村命名,包括火炭渠以南的山尾街、文恆街(雅化自蚊坑村)、鉛礦凹街、禾上墩街、牛湖托街、河瀝背街、長瀝尾街,以及渠北之㘭背灣街松頭下路、石榴洞街、麵房街等。

穗禾苑及其對上山頭的「火炭南半山」低密度住宅區則端賴蜿蜒於沙田市中心後山的穗禾路接通外間,出入該區的車輛必須駛經火炭工業區。

俗稱「火炭北半山」的禾寮坑低密度住宅區則有兩條出入途徑,分別是通向火炭工業區的松頭下路,以及連貫何東樓樂景街樂信徑。區內有多條以「樂」字起首的街道連接各屋苑,如樂林路樂楓徑等,其命名相信與落路下村有關。

至於港鐵何東樓車廠上方的駿景園銀禧花園和御龍山則由同樣建於車廠上方平台的樂景街串連。該街道北端與駿景路連接,可由之前往大埔公路;南端則與火炭路大埔公路-沙田段等相交。

巴士及小巴車站[]

總站[]

火炭巴士及小巴總站資料
車站名稱 位置 備註
專營巴士總站
駿洋邨公共運輸交匯處 桂地街駿洋商場地下
火炭(山尾街)公共運輸交匯處 山尾街穗輝工廠大廈對面
火炭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港鐵火炭站前庭
穗禾苑總站 穗禾苑第一期內
駿景園總站 樂信徑駿景園 前稱何東樓巴士總站
沙田馬場總站 沙田馬場
專綫小巴總站
火炭(長瀝尾街)總站 長瀝尾街近穗禾路 同時為居民巴士總站
火炭平房區 桂地新村路桂地新村
黃竹洋村 黃竹洋村徑盡路 只限繁忙時間
沙田山莊總站 樂楓徑
華翠園總站 穗禾路盡頭

中途站[]

火炭巴士及小巴中途站資料
街道 車站名稱 備註
專營巴士中途站
火炭路 火炭村 雙向東、西行
松頭下路 單向西行
穗禾路 豐利工業中心 單向南行
穗禾路 單向北行
樂景街 火炭站 雙向南、北行
銀禧花園 雙向南、北行
樂信徑 落路下村 單向北行,只供落客
已荒廢專營巴士中途站(現只有專綫小巴停靠)
㘭背灣街 麵房街 單向東行
禾寮坑路 單向西行
禾香街 單向東行
桂地街 桂地街 雙向南、北行
山尾街 山尾街 單向西行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沙田禾寮坑發展藍圖 規劃為低密度住宅區〉,《華僑日報》,1988年5月26日。
  2. 2.0 2.1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3月),第432-434頁。
  3. 衛慶祥,《沙田文物誌》(香港:沙田民政事務處,2007年3月),第31-32頁。
  4. 凹背灣(新田)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