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大典

了解更多

香港巴士大典
Advertisement

西貢公路Hiram's Highway)是新界西貢區的主幹道路,南端始於香港科技大學以北的大埔仔坳清水灣道,經過蠔涌白沙灣西貢篤等地,北至西貢墟天后廟前,連接普通道

長久以來西貢公路乃西貢鄉郊地區連接外界的主要途徑,早於日治時代興建,最初為軍用道路,1955年擴闊成雙線道路並開放予公眾使用,一度為進出西貢鄉郊的必經之路,直至1988年西沙路貫通沙田為止。

值得一提的是,西貢公路與新西貢公路英文名稱雖以「Highway」命名,它僅屬普通道路,與快速公路毫無關係。西貢公路車速限制為每小時50公里,長命斜往九龍及科大方向則為70公里。

歷史[]

戰前西貢鄉郊地區並無正規道路,居民由西貢往返港九,只有古道及海路兩途。前者屬由西貢市經北港打蠔墩蠔涌北圍南圍窩美及黃麖仔而至九龍城的鄉郊小徑,沿路崎嶇不平,車輛無法通行;後者則是由西貢經糧船灣及滘西往返筲箕灣的「元發小輪」,由於需要途經風高浪急的佛堂門,因此依賴渡輪出入亦非長久之計。[1]

港府在三十年代曾有築路連貫西貢之議,惟最終決定先行興建由九龍至清水灣一段(即今清水灣道);後來因戰事影響,港府亦無法履行建議。1939年12月,於麻南笏開採白泥的商人林申、馬時二人組成西南小輪公司,以西貢公路之興建刻不容緩,提出商辦西貢建路計劃之議。林、馬二人打算集資港幣十萬元,由西貢市內各商販合股籌募,餘額則由銀行界承擔,當中五萬元為建路經費,餘款則有全盤計劃,用於興建遊樂場所和寺院、購置車輛載運客貨等。該公司擬向政府申請為期十年的專利,向使用該路車輛徵收牌照費,並邀請九龍汽車公司投標經營巴士路線。[1]1940年12月,報載當局連日就興建西貢公路進行踏勘,待圖則擬備後即可施工。[2]

次年末日軍侵佔本港,西貢公路築路計劃一再停頓。日人發現西貢地區無車路通達,使其難以管治之,西貢亦因而成為抗日活動的基地,軍政府遂由清水灣道開闢一條可供吉普車行駛的泥路,此即今日西貢公路的前身。

香港光復以後,英軍為報答西貢民眾奮勇抗敵之功勞,決定將日軍遺下之泥路改建成正規公路,改善西貢地區的交通[3]。工程由海軍中尉John Wynne-Potts帶領八十名海軍士兵和日籍、韓籍戰俘進行,Wynne-Potts中尉因姓氏恰巧與軍糧中的美國「Hiram K. Potts」牌罐頭香腸雷同,且其本人亦嗜食該款香腸,而被同袍暱稱為「Hiram」,其所負責興建的公路亦因而被戲稱為「Hiram's Highway」(音譯「夏林斯公路」),往後此戲稱更成正式名稱[4]。築路工程完竣後,由駐港英軍總司令菲士挺(F.W. Festing)揭幕,刻有「Hiram's Highway」的紀念碑豎立於鄭植之中學附近的西貢公路起點。

西貢公路既已開放民用,九巴於1948年9月21日增闢往返西貢與九龍城的22線,即現在92線的前身。踏入五十年代,西貢對外乘車需求日殷,惟22線仍只能維持每40分鐘一班的班次,不足以應付需求,九巴曾嘗試加車行走22線,但卻只能安排每逢雙數小時的同一時間開出兩輛巴士,不能在兩班正常班次之間加開班次,巴士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使白牌車猖獗一時。[5]蓋當時由蠔涌至大埔仔的一段西貢公路只設單綫雙程,不能同一時間容許不同方向的車輛行駛,故此港府於該段西貢公路實施行車管制,以40分鐘為一節,每一節只准其中一個方向的車輛行經,若車輛駛至蠔涌或大埔仔路口時屬反方向之行車時段,須停止前進,排隊等候下一個順向時段。而非西貢居民如需駛入有關路段,須事先向九龍城警署申請許可證。

港府在六十年代初曾有意將西貢發展成可容納五萬人口的衛星城市,故除興建西貢墟通往大網仔大網仔路外,亦着手將西貢公路擴闊,當中由清水灣道至蠔涌一段為第一期,路面增至三十呎闊;由蠔涌至北港一段為第二期,擴闊一倍至三十呎;由北港至西貢墟一段更拓寬至120呎;[6]同時亦於地勢起伏之處加高路基,及開山劈石以修直彎曲路段。[7]第一期工程在1960年9月或之前已告完竣,當局在1961年2月12日起准許車輛於西貢公路作雙綫雙程行車,行車管制隨即解除,[8]九巴22線亦在同年中正式加密一倍班次。

九十年代改善工程[]

近年西貢市及周鄉郊持續發展,政府亦多番改善西貢公路的路況。九十年代末,當局施工拉直西貢公路近廖家祠一段,期間巴士改行康健路康村路翠塘路

以往西貢公路只連接清水灣道東行綫,由西貢而來的車輛如需駛出九龍,必須繞經科大迴旋處掉頭;從坑口駛往西貢的車輛則須駛經山上的掉頭處,掉頭往清水灣道反方向行車道以轉入西貢公路。該交界處行車安排混亂導致意外頻生,每年平均約十宗[9]。就此,政府斥資一億三千七百萬元,1997年動工改善西貢公路與清水灣道之交界處,興建行車天橋供西貢駛往九龍的車輛使用,並建造一條行車隧道由科大迴旋處通向西貢公路。行車天橋於2000年1月31日中午正式通車。[10]

香港科技大學南邊圍之間一段西貢公路稱為「長命斜」,斜度達1:8。政府為安全起見,1999年3月展開「西貢公路改善工程第三期」,全面改善南圍與蠔涌之間一段道路及區內通道[11]。介乎南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全新單線雙程行車道,已於2002年7月10日通車,代替被視為交通意外黑點的近南圍一段西貢公路。現有南圍一段公路,改用作進出附近地點的通道。

為配合新西貢公路啟用,駕駛人士如要由九龍前往南圍及窩美一帶,須沿新路駛至南邊圍迴旋處,然後經西貢公路九龍方向行駛。當局聲稱新建公路有效提高駕駛人士的安全,同時改善南圍及窩美附近交通情況[12]。惟拉直急彎反而導致不少司機超速駕駛,引發不少交通意外,最嚴重一次是2008年西貢南邊圍旅遊巴翻側事故

千禧年代改善工程[]

為解決連接西貢公路、新西貢公路及南邊圍路迴旋處(即西貢公路及新西貢公路交界的迴旋處)的交通問題,以回應居民訴求,政府已於2015年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擴闊有關路段,預計道路改善工程將於2020年底完工。[13]

2016年3月,路政署展開新一輪「西貢公路改善工程第一期」,將北圍蠔涌迴旋處之一段西貢公路改建為雙線雙程分隔車路,並將清水灣道至新西貢公路一段自六十年代已告廢棄的舊西貢公路改為往西貢方向的下山車路,原有單線下山、雙線上山路段則作為三線上山之用。

至於籌劃階段的第二期工程,旨在增強由北圍至沙下的一段西貢公路、普通道及大網仔路之容車量,初步建議將北圍至福民路之間大部分路段改建成雙線分隔車路,亦有意興建行車隧道連接蠔涌與沙下。當局原本向匡湖居住戶承諾兩期工程將緊接施工,以換取居民支持收回屋苑與公路間之綠化緩衝區改建行車綫,後來卻歸咎於地區意見分歧而有意擱置第二期工程,或將之降格為重要性較低的「地區改善工程」,使居民有受騙之感。[14]

巴士分站[]

由於交匯道路眾多,只列出有官方名稱的支路。

西貢公路巴士分站列表(由北至南)
南行分站 北行分站 備註
普通道、油麻莆街
西貢鄉事會里
翠塘花園
翠塘路(往翠塘花園總站
菠蘿輋
菠蘿輋路(通往菠蘿輋總站南山新村
康健路(通往漁民新村海濱別墅
菠蘿輋徑
北港
北港路(通往北港總站
輋篤徑路
打蠔墩路
/ 大涌口
大涌口路
大涌口 /
/ 白沙臺
孟公窩路
白沙臺 /
/ 白沙灣
滘西新村路
白沙灣 /
白沙灣街
漁民新村
/ 北圍
慶徑石路
北圍 /
鹿祥路
鹿尾村路
匡湖居 蠔涌
蠔涌路(通往蠔涌總站界咸總站
南邊圍 北行站位於迴旋處上
新西貢公路、南邊圍路(迴旋處)
響鐘路
響鐘村 /
窩美紅棉路
窩美 窩美 北行站隨新西貢公路通車而改設於該處
南圍 /
南圍路(此交界以南屬單向南行)
/ 南圍 隨新西貢公路通車而停用
新西貢公路(此交界以北屬單向南行)
鄭植之中學
清水灣道、竹角路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參考資料[]

  1. 1.0 1.1 〈西貢公路建築計劃〉,《工商日報》,1940年10月28日。
  2. 〈港府計劃闢築西貢公路〉,《華字日報》,1940年12月15日。
  3. Denis Bray,《Hong Kong Metamorphosis》(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06頁。此書中文名《歷變中看香港》,由歷任新界民政署長及民政司的黎敦義(1926-2005)所著。
  4. Bill Lake(李彪),〈A War Time Reason for Hiram's Highway〉,《Hebe Jebes》2013年9-10月號。李彪除為本港著名外籍演員外,亦為前英軍,熟知本港軍事史。此文章的修訂版本亦載於「古老」網頁,並獲Potts中尉之子博士傑(Chris Wynne-Potts)核實內容。
  5. 〈九龍巴士加車行走〉,《華僑日報》,1960年10月24日。
  6. 〈新界西貢擴爲衛星城市工程不久就可展開〉,《華僑日報》,1960年9月26日。
  7. 〈西貢公路加闊一倍〉,《華僑日報》,1960年10月24日。
  8. 〈西貢公路由明日起雙程行車〉,《華僑日報》,1961年2月11日。
  9. 592TH-西貢公路改善工程第2期:西貢公路與清水灣道交界處的天橋建築及路口改善工程,立法局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1996年7月1日。
  10.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西貢公路行車天橋周一通車〉[新聞公報],2000年1月29日。
  11. 西貢公路改善工程第三期展開,政府新聞公報,1999年3月25日。
  12. 西貢修路改道不便〉,《蘋果日報》,2002年7月29日。
  13. 立法會十七題:新界東交通改善措施,2016年3月2日。
  14. 羅庸軒,〈西貢公路擴闊擬「縮水」 居民感覺被官騙〉,《都市日報》,2017年9月8日。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